从“去场馆化”到城市更新 巴黎奥运,建筑人的视角看什么?
8月11日,充满激情与“热度”的巴黎奥运会在铺着紫色浪漫赛道的法兰西体育场正式闭幕。回顾过去两周,“别开生面”的开幕式,“去场馆化”的奥运比赛,没有空调的奥运村以及环保到极致的纸壳床……本届巴黎奥运会无疑是充满争议和话题的一届奥运,给人们茶余饭后增添了许多热闹。不过从城市规划与建设视角来看,巴黎为奥运所做的工作,或者说为当地带来的意义,也绝非一无是处。粗看充满“槽点”,细品值得回味。
城市即赛场,建筑为背景
——百年建筑遗产再利用
据悉,本届巴黎奥运会95%的比赛场馆都是现有或临时搭建的。从塞纳河畔的沙滩排球场,到埃菲尔铁塔下的铁人三项赛道,再到凡尔赛宫花园内的马术比赛……将现有标志性建筑变为独一无二的比赛场地背景,整个巴黎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沉浸式大型体育场。
有人总结说,这是一场文化与体育交织的盛宴,不无道理。巴黎的城市空间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要素,而本届奥运会打破传统的场地布局,城市即赛场,每一项赛事都融合了巴黎的建筑文化与历史韵味。
也有声音认为,这是巴黎政府财政紧张而不得已采取的“绿色”办奥策略,不过巴黎奥组委曾公开表示,他们的目标就是“举办历史上最绿色可持续的奥运会”,将碳排放量减降至以往奥运的一半。奥组委强调表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会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并进行预先的碳排放计算。巴黎一个多世纪前建造的一些基础设施和场馆到现在仍在使用,如协和广场、埃菲尔铁塔体育场、亚历山大三世桥、荣军院、凡尔赛宫花园、巴黎大皇宫、巴黎东站等。巴黎巧妙利用历史建筑与遗址,赋予其新的奥运生命。
精打细算,“抠门”办奥
——“去场馆化”有原因
许多网友吐槽这届奥运会“最朴素”,并认为法国财政拮据的气息扑面而来。不过巴黎真的缺钱吗?有一组数据显示,2023年巴黎的GDP约7000亿美元合计超过5万亿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呢?2023年广州GDP为3.04亿元,杭州GDP为2.006万亿元,一个巴黎的GDP约等于广州加杭州。巴黎其实有钱,为什么不愿意在奥运会上投入呢?答案是巴黎已经投入过了,但奥运会前期预算总是赶不上实际花销。
2017年,巴黎市长伊达尔戈在申奥时曾表示,巴黎奥运会的总预算为66亿欧元。然而,根据巴黎奥组委公布的数据,目前巴黎奥运会的临时账单约为90亿欧元。而法国经济研究咨询机构Asterès报告却指出巴黎奥运会的总成本预计在118亿欧元左右。所以,巴黎奥运会尽管从各种方面上都主打节约路线,包括被吐槽的奥运村不装空调,但依旧超过了预算。
根据历史数据显示,自1992年起,每一届奥运会最终支出均超过其预算,平均超支103.75%。奥运会预算严重超支、入不敷出亏损严重是常态。许多大型体育场馆在建设时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却未能带来预期的经济回报。这些场馆往往在赛事结束后因使用率低和高昂的维护费用而长期闲置,最终给城市财政带来沉重负担。巴黎“去场馆化”办奥方式,一是因为有建筑遗产可展示,二是确实在极力减少超支。
区域发展,提档升级
——借助大型赛事来推动城市更新
“举办像奥运会这样的重要节事,往往能给城市发展带来超常规的机遇,因此,从‘城市营销’的角度,很多城市都会把举办重大节事当作一种战略性的发展策略。”作为在法国从事建筑教育工作多年的行业资深专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卓健对巴黎的城市规划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表示,“城市营销”其中一种策略就是借助奥运会来推动城市更新。巴黎的城市更新并不局限在巴黎内城,而是更加促进了大巴黎地区核心集聚区的协同发展,尤其是推动了巴黎以北社会问题较严重的塞纳-圣但尼省的更新和融入。
据相关报道,塞纳-圣但尼省将在奥运会后迎来持久的变化。作为巴黎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该省建成了奥运村、残奥村和一座新的水上运动中心。奥运村的设计从一开始就以可持续性为核心,希望给当地留下一笔“恒久的遗产”。奥运村近80栋建筑,以简洁、现代的建筑风格为特征。奥运村的餐厅、训练室、诊所等,由当地已有的建筑改造而来,新建筑则大量使用木材、低碳混凝土和可回收材料。奥运会结束后,奥运村区域将转变为2500套永久性住宅、一处学生宿舍、一家酒店,还有办公空间和零售空间,以此改变这个贫穷社区的面貌。
同时,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也得以加快建设,包括地铁14号线的南北延伸以及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在奥运前夕,总长约60公里的新建自行车道将位于巴黎和巴黎东北部的奥运场馆连接起来,使得巴黎地区现有自行车道总长达到约440公里。此外,中轴线景观提升、公共艺术装置、社区设施美化等微更新手段,也为城市增添了活力与魅力。
这一系列举措,将体育与艺术、城市建设相融合,不仅是对巴黎城市面貌的直接改善,更是对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事实上,通过大型赛事来助推城市更新的城市有很多。以我国2023年杭州亚运会为例,赛事筹备中融入可持续发展、更新换代、提档升级理念。杭州市政府借亚运会提升基础设施,地铁里程数增长近3倍,城市快速路网扩大,高铁站、机场软硬件水平提升,带动周边资源开发和产业结构升级。此外,杭州亚运会建设、改造的50余座竞赛场馆、近30座训练场馆,赛后按照全民健身、专业主导、学校开放、市场运营等模式向社会惠民开放。
这也引发了一种思考:“以后城市举办大型赛事的规划建设逻辑是什么?”
系统研究,关注后续
——是未来办奥城市的建设逻辑
“可以肯定的是,不同主办城市‘作答’奥运有着多种‘解’。”卓健强调,奥运这样的重大节事是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契机,因此它一定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活动来组织,而是需要针对城市或地区最突出的现实问题来制定举办策略,不同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和所处在的发展阶段不同,选择的解决方案必然是不同的。如果主办城市本身缺乏体育设施,那么结合奥运会新建一些场馆也是合理的。具体如何求解,他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需要有系统性的策略研究,确保大型赛事与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生态治理等要素紧密融合,实现全面统筹。以巴黎为例,其在获得奥运会主办权后,迅速成立了多个战略研究团队,从多维度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
其次,要把暂时性的节事置入长期性的城市发展过程中进行考虑,依循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律来安排相关设施的后续利用问题。比如巴黎的奥运村是按照赛后城市居住区的模式规划建设的,同时兼顾了当地的城市更新需求。
最后,就是让体育回归日常。此次奥运不仅在塞纳河中举办铁人三项比赛,同时开放圣马丁运河作为市民的露天游泳池。通过在城市里举办比赛,鼓励更多市民参与体育锻炼,也让城市空间更好地服务于市民的健身需求,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来源:建筑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