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眼中的刘家琨

2025-03-07 13:18:09 编辑 3

Liu Jiakun.jpg



退休老人在高架步道上散步,四周环绕着茂密的竹林,而下沉式球场上正举行着一场五人制足球赛。他们周围是一个巨大的 C 形庭院,空中矗立着五层高的街道,招牌上写着各种广告,从瑜伽和舞蹈工作室到皮肤护理诊所、烧烤餐厅和儿童计算机编程课程。一条长长的斜坡连接着不同的楼层,将整个建筑编织成一条之字形长廊,长廊的最高点是屋顶,从这里可以俯瞰中国大都市成都的美景。


这个被称为西村大院的多层次休闲、文化和商业景观是建筑师刘家琨的作品,他被提名为今年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这是世界建筑界的最高荣誉。他的名字在中国以外很少有人知道,但在国内,他被尊为这一代的大师之一。过去四十年,他默默地建造了一系列典范作品,大部分位于西南省份四川,从博物馆和大学到公共空间和城市规划。他的每个项目都体现了当地精神,形成了精心打造的日常生活背景——没有中国当代建筑的浮夸和炫耀。


西村大院01.jpg

西村大院, 摄影:陈忱


“我成为一名建筑师纯属偶然,”刘家琨在成都工作室通过翻译说道。他的办公室坐落在一栋不起眼的公寓楼里,他还在那里经营着一家小咖啡馆和画廊。“我的老师告诉我,这门学科可以让我练习绘画,但我申请大学时只知道这些。”


他是继2012年王澍之后第二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中国人。评委会称赞其能够“不带怀旧情绪地利用中国传统,而是将其作为创新的跳板”,创造出“既是历史记录,又是基础设施、非凡景观和公共空间的新建筑。”


刘家琨出生于1956年,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母亲工作的医院度过。特殊时期,他被下放到农村种地三年,20世纪70年代末大学重新开放时,他申请上大学。1982年毕业后,他在国营的成都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了一段时间,但发现这段经历令人沮丧。“那是一份日常工作,”他说,“但我真正的兴趣是写作。”


刘家琨于1982年毕业,获得建筑学工程学士学位,并成为转型时期第一批肩负重建国家重任的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初期,他被分配到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并自愿短期外派到了位于世界屋脊之上的西藏那曲(1984-1986年)。他回忆道:“当时我主要的长处是好像什么都不怕,另外我还能画画和写作。” 在那曲以及此后的几年里,他白天干建筑设计,晚上则专注于文学创作。


他于1999年出版的反乌托邦小说《明月构想》讲述了一位建筑师为建造一座理想的新城而徒劳无功的努力,灵感来自勒·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计划。“写小说和做建筑设计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我并没有刻意将两者结合起来。然而,或许是由于我的双重背景,它们在我的作品中有着内在的联系——比如我在设计中对于叙事性和诗意的追求。”刘家琨说。


两者都需要耐心:他的小说花了15年才出版。


5d5e59ce00fd0a3ed4980493b7da53d9.jpg

刘家琨在40多岁时终于回归建筑行业,1999年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当时,私人建筑事务所在中国还是新鲜事物,他大胆地用自己的名字“家琨”命名自己的工作室,与国有设计院的默默无闻形成鲜明对比。“对我来说,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选择,”他说,“但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一个自命不凡、大胆的举动。”


他的第一座建筑于2002年完工,是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展示私人收藏的古代佛教雕塑,位于成都郊区的竹林河畔。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穿过森林,一直延伸到一座横跨荷花池的桥上,它给人一种迷失废墟的感觉,朴素的原始混凝土体积被切开,将自然光引导到展品上。



Luyeyuan Stone Sculpture Art Museum_6_1000px.jpg

Luyeyuan Stone Sculpture Art Museum_5_1000px.jpg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摄影:毕克俭


他为四川美术学院设计的一系列建筑于2004年竣工,同样具有整体感,一群凿刻着红砖的建筑矗立在山顶,倾斜的蝴蝶形屋顶使其看起来像是露出地面的岩石。


图片

图片

重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楼,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利用部分废墟,混合当地的小麦纤维和水泥,生产出“再生砖”引起全国关注。他说:“当我参观灾难现场时,我看到了堆积如山的废墟。他们不得不迅速重建一切,我意识到材料就在那里。这比使用新砖更便宜、更高效、更坚固。”这些砖不仅仅是回收利用,更是在举国哀悼之际,对社区物质和精神重生的诗意隐喻。


“再生砖”在其建筑项目中也有所应用,其中最著名的是水井街酒坊遗址博物馆,博物馆采用与相邻街区近似的民居尺度,融入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外墙采用与传统材料近似的再生砖、重组竹等现代环保材料,构建手法现代而韵味传统的建筑群落。


Shuijingfang Museum_2_1000px.jpg

Shuijingfang Museum_6_1000px.jpg

水井街酒坊遗址博物馆,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文章一开始提到的、2015年竣工的西村大院也同样使用了再生砖。这个庞大的项目需要节约,它覆盖了整个城市街区,绵延200多米长。“它就像一个大四川火锅,结合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回忆起他小说的情节,这是一次建立他自己的城市乌托邦的尝试,里面有体育设施、餐馆、画廊和你在大街上能找到的所有东西。“我想把街道上的生活带到大楼上。”


West Village_5_1000px.jpg

西村大院,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其他代表性项目包括成都的建川博物馆聚落之钟博物馆和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前者在商业弃用的地块核心插入博物馆,使“世俗空间”和“神圣空间”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进一步强化商业现实和历史遗存各自的感染力。后者使用当代广泛应用的各种砖料构筑,层层递进,烘托出金砖。它不仅仅是关于金砖的博物馆,也是一部从古至今的砖的编年史。

图片

图片

建川博物馆聚落之钟博物馆,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图片

图片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建筑师及事务所还完成了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以及二郎镇天宝洞区域改造,这两个项目都用耐候钢架构将历史建筑缝合在一起,新旧碰撞出“空”的自然形态,记录下动态的生成痕迹。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郎镇天宝洞区域改造,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事务所最新的项目之一是位于杭州的大运河杭钢公园(一期),将一座前钢铁厂改造成一个占地45公顷的公园。和家琨建筑事务所的许多作品一样,它是新与旧的巧妙结合,通过谨慎的干预来揭示复杂的历史层次,让这个地方的故事得以静默讲述,而不是大声喧哗。


“我一直渴望能像水一样,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形式,渗透到当地的环境和场地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会逐渐凝固,化为建筑——甚至有可能演化为人类精神创造的最高形式。然而,它仍然保留了那个地方的所有特性——无论是好是坏。”刘家琨说。


图片

图片

胡慧姗纪念馆, 照片由Iwan Baan提供


来源:设计进化